搜索
你想找的

爱游戏ayx:时装与妇女“解放”|二战后的裙子经历了怎样的巨变
爱游戏ayx:时装与妇女“解放”|二战后的裙子经历了怎样的巨变

新闻中心

- -

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服装
时装与妇女“解放”|二战后的裙子经历了怎样的巨变
发布时间:2024-04-27 21:09:24来源:爱游戏ayx

  二战之后,一场关于裙子的巨大变革由一些法国设计师推向全世界。一方面,裙子更加照顾女性身体活动的便利;另一方面,裙子也更大胆地展示女性身体之美。而

  在这场变革背后,妇女“解放”的要求、设计师的灵感、大众传播的进步、服装材料的发展相互交织.、共同作用.....

  *文末有三联书店文化分社读者群&小红书二维码,书讯满满、福利多多,敬请关注

  对方便身体活动的要求,结合了妇女“解放”的要求:从1950年开始,这一既定的原则便不停重复,开始令人厌倦。而“自由”一再复兴,不断得到重申,这一程式便是红线。每一个创新似乎都能代表“首次”颠覆行为,每个新的发现仿佛都算巨变。2017年在纽约举行了一场展览,声称“1957年到1968年,一些年轻的法国设计师在时装世界里掀起了革命,因为他们用衣服解放了女性。”这场展览便是秉承这一观点,也被认为是带有了同样的成见。

  这些断言也许显得聒噪了,但它也跟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提出的要求有关。这样的解放是由许多彼此相继的“变动”构成的;与此同时,普瓦雷则已经“以自由的名义”行动,去掉了束胸衣。

  这是由逐渐的、持续的更新所构成的整体,我们要追随这样的一个过程;而1950年到1960年这一时期则在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。如此看来,成衣(prêt-à-porter)的出现便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创新。是时装品牌魏尔(Weill)于1949年将这一表达方式传播开来;此公司销售的服装是通过机械化制造达成的大批量产品,所针对的客户群是购买力增加了的中产阶级。而其销售的款式则并未突然产生什么革命性的变化。长久以来,大牌时装屋及其产品都为裁缝提供着可供参考的典范。而现在,一个新的宇宙产生了,可供迷恋的新方向出现了;1958年10月6日出版的《她》(Elle)杂志完美地抓住了这一要点:

  “在法国,只有四千位女性能够负担得起高级定制服装。但另外的那一千三百万名女性呢?她们懂得了成衣的意义。不管经济情况如何,您都能买得起一条‘完全做好了的’连衣裙(从1956年5月到1957年5月,销量达1040万件),并且承认吧,您更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裙子……您买的这条裙子紧跟着高级定制的节奏。一位设计师把它设计出来,打样师做出了纸样,裁剪工将面料裁好,女工将它缝起,装配工将它组装完整,生产负责人对它进行审核检查,并经过‘验收’。什么样的工匠有能力将如此多的才能集合在一起呢?”

 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广告似已排除了完全静态的画面。连衣裙必须展示它对多种多样甚至最无法预期的身体姿态的适应性。

  这样的迷恋也在不知不觉中孕育出其独有的特点,其中当然有审美方面的,但也有实用层面的,比如服装易于打理和穿着的属性。于是,时装杂志也慢慢反映出了这些基本属性,通过跟家庭空间、娱乐、工作和各种活动产生联系,强调出其独特的姿态。它们追求梦幻感和轻盈感。通过模特的展示,杂志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意外的身体姿态,暗示了疲劳或是舒适的状态。1954年,《女性、美与优雅》(Femme, Beauté, Élégance)杂志声称面向“优雅而务实的女性”。1951年,《今日女性》(Femmes d’aujourd’hui)杂志推荐了一些“优雅而实用的羊毛连衣裙”。热衷于新兴词语的《嘉人》(Marie Claire)杂志,赞扬“生动活泼”、适合任何场合的连衣裙:“百褶裙或双层百褶裙,可于一天中的任何时刻穿着”。“简约”一词也回到了对衣着的描述中,暗示着其完全服从于功能性的意思。1956年11月的出刊的《时尚园地》(Jardin des modes)杂志则完全按照字面意思演绎了这种风格。杂志封面上,一位年轻的姑娘坐在地上,穿着一条剪裁非常合体的柔软连衣裙。内页则展示了她的各种姿势和动态,有走有跳有蹲,有伸长腿休息的样子;连衣裙弹力上佳,所以在任何活动中都能熨帖地配合身体线条。

  而创新对视觉效果的要求与对展示方式的要求一样高,新式衣着所嵌入的场景也应该充满了许多活力。一条连衣裙以纪梵希(Givenchy)的某个款式为灵感,能够让人“猜测身体的形态,而非展示设计图样……生动而柔美,巧妙地造成无法定义的效果”。于是,裙子因为整体足够“模糊”,便可以更好地适应形体的活动性,柔软性的作用便更提升了一个层次。还有一个创新是所谓的“口袋连衣裙”(robe sac),这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获成功的设计脱胎于这样一个款式:完全不收紧腰部,给予身体活动极大的自由,保证了身体线条的展现;而动作和活动越多,该款式就能越好地展现身体。

  丹尼斯·斯托克,“在《龙凤配》拍摄过程中,奥黛丽·赫本站在华尔街上”,1954年,纽约

 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奥黛丽·赫本穿着裤装在纽约城中散步,她的这身装束取得的成功,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受到大范围的模仿。其创新之处不过在于深刻颠覆了女性与连衣裙的关系,将对舒适性的要求和男女平等的诉求结合到了一起。这身装束提供了一种新的线条,将活力和女性气质结合到了一起。

  还需要强调的是,裤装出现得慢慢的变多,而且其廓形在慢慢地向纤细修长的方向发展。服装的整体为裤装赋予了更多活力,使身形更为轻巧。随着“踏脚裤”(fuseau)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出现,滑雪服便响应了这种廓形;而夏装的设计也跟随了这一年代的风潮,变得更加紧身(比如雅克·埃姆[Jacques Heim]或让·帕图设计的款式),有时还会采取开衩的形式,以便增加舒适度。自1950年开始,裤子的款式慢慢的变多,比如“夏季裤装”“适合各种天气的海边裤装”“防雨裤”等。然而,奥黛丽·赫本于1954年10月在城市中身穿紧身裤,却被视为大胆之举:“女人采用了男人的裤装后,将其慢慢的变紧身;而当奥黛丽·赫本穿上裤装以后,又将它淬炼成最精简的表达。” 当这位女演员在曼哈顿街道上散步时,摄影师丹尼斯·斯托克(Dennis Stock)为她拍摄了照片。照片以纽约的建筑作为背景,衬托出她纤美、轻盈的身姿,暗含雌雄同体的意味。

  设计师克莱尔·麦克卡德尔(Claire McCardell)作代表“松弛的美式造型(american look)的重要人物”,擅长在运动装上做文章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她大胆创造出裤脚到脚腕之上的柔软裤装,因此大获成功,也推动了对传统上“男性”款式的有意识的运用。此外,她还懂得将关注点吸引到服装的变动和独立性的变动之间的联系上:“运动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超过了所有其他因素,它让我们女性变得独立。”

  前所未见的原料加入了服装的更新旅程,一切都以流畅性为目标。尼龙最先引起了震动。合成纤维的发明则将这种影响延续了下去。在实验过程中,发明越来越具体化。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丽绚(Rilsan)尼龙粉、含氯纤维、聚酯纤维、丙烯酸、凯夫拉尔纤维、诺梅克斯(Nomex)弹性纤维、奥纶等材料,使得轻盈的面料更有弹性,更加耐用。世界闻名的合成材料生产商杜邦·德内穆尔(Du Pontde Nemours)公司甚至大胆投入制造“褶裥效果”。形象和用语都不再相同。新兴的纤维通过化学手段和它的“弹性”造成了服装革命:

  “面料变得如此轻巧(就连呢料也摆脱了沉重感)、柔软、活泼,哪怕是最小的动作,也能让身体更显生动——就算连衣裙的款式很宽松。我们就使用这一些会飞舞的面料制作外套,搭配连衣裙和套装。晚间,这些外套则通过丝网眼纱、透明硬纱、山东绸、平纹织物等材质变得更轻盈,仿佛是将雾般轻柔的披肩穿在身上。”

 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通过合成和化学而出现的新面料使得廓形更为自由,而织物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轻盈感、耐用性和弹性。于是,这位匿名的女访客观察并试验手感的这种“弗里隆”(Frylon)也算是一种“魔法面料”了。

  针对面料的抗皱性、防尘能力,以及“不容置疑”的易处理性,想象力在不断延伸。而合成材料的影响终于足够重大,甚至作家埃尔莎·特里奥莱(Elsa Triolet)都将她的小说三部曲命名为《尼龙时代》(L’Âge du nylon)。

  成衣最终出现,“造型设计”(stylisme)的概念也随之出现。这种艺术依靠的是平面设计、天赋以及颜色和图案方面的一直更新。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,“造型师”(styliste)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服装种类,跟大设计师们形成竞争,为大商场、时装杂志和即将精细分化的精品店赋予了新的风貌,他们的目标顾客更为年轻,也就是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这一个社会“拟群”(quasi-groupe)。此外,“造型”(style)一词本身并没什么意义,但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状况: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,社会通过推出更多的款式来鼓励消费,按年龄进行分层变就得逐渐重要,而消费者也被重塑。六十年代中期,丹尼丝·法约勒(Denise Fayolle)创办了名为“普里祖尼克”(Prisunic)的低价连锁店,“品牌面向18岁到25岁的顾客”,并形成了“普里祖时尚”(mode Prisu),其在多彩、简约、整体价格低的风格上不断推陈出新。同时,《她》杂志也推荐了许多款式,表明“便宜不再代表悲惨和丑陋”;这些连衣裙、百慕大短裤、泳衣多姿多彩、线条流畅,“呈现在气氛欢乐的版面设计中”。实用的一面也要变得令人愉悦、快乐。半裙“为单色黄麻质地,双面可穿”。旧式的印花装饰让位于以极简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标志的奥普艺术。“青年一代”购买“舍得扔的连衣裙和功能性的服装”。秉承着这样的思想,玛伊梅·阿尔诺丹(Maïmé Arnodin)于六十年代中期创造出了“梯形裙”和“围裙式连衣裙”(robe tablier)。她的野心在于,希望裙装既有极度的造型感,又能更大程度地保证轻松和舒适感。而其独特性在于,猜到了大众“对更简约、色彩更丰富、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服装的渴望”,而她设计的款式“恰好”可以“快速套上身”。其关键并不在于廓形,而是第一先考虑身体的放松、给人的惊喜,甚至原创性。布鲁诺·杜罗塞尔(Bruno du Roselle)清楚地解释了这一点:

  质量不那么重要,因为东西也不是为了长久使用,而是需要醒目、怪诞。大家不需要建议,什么对自己最合适,自己便是最好的裁判。于是,售货员很快就退居二线。此外,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,也就不需要试衣间了;在商场里脱衣服也不需要羞耻,试衣服很快,有几个镜子就够所有人用了。这就是‘精品店’的第一批创立者所充分理解的内容。

  “ 蒙德里安”(Mondrian) 连衣裙,伊夫·圣罗兰,1965年,私人收藏